江苏一“路”畅通托起产业振兴梦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初夏时节,阳光洒落在溧阳北部区域的一条蜿蜒伸向远方的大道上,穿越田野,麦香悠悠;路过草地,游客如织;行至园区,产业兴旺。这就是新建成通车的341省道溧阳段改扩建工程(方里村至X108)段,它不仅连接着城乡,也展现着乡村美景。都说,修一条路、造一片景、富一方百姓。记者了解到,在各级财政资金的全力支持下,这条大路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,不仅拉近了大城市和乡村的距离,带来产业机遇与希望,还孕育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筑起粮食兴农路
6月,正值夏收农忙季,溧阳市竹箦镇中梅村里麦浪金黄、机器轰鸣,多台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,一簇簇成熟的麦穗承载着丰收的喜悦,顺着传送带进入收割机的储粮仓完成脱粒,金黄色的麦粒从卸粮筒喷涌而出。看到这样的场景,年过50的村民王正志摘下防尘口罩和帽子,露出满脸喜色。他捧着饱满的麦粒笑着说:“多亏了341省道溧阳段改扩建工程,让我们的田地供水充足,加上今年气候好,麦子长势特别好,如今麦子一割,待晒干后,很快就被车子运走,我们心里就踏实了。”
为何道路扩建会带来田地充足供水?中梅村党支部副书记周文明道出了其中缘由。村里原本用于灌溉的沟渠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,因年代久远,灌溉与排涝能力较差。每年5月是麦子生长的关键阶段,急需大量农用水灌溉,村里圩堤附近的500亩地,灌溉完成至少需要半个月,严重影响到麦子的灌浆。进入汛期,村民们又要因为排水不及时、秧苗被淹而发愁。周文明依稀记得,2016年村里一户种粮大户因秧苗被洪水淹没而损失了10万元,其他农户也几乎都受到每亩200元的损失。
“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,也为了彻底治好中梅村村民的这块‘心病’,在实施341省道溧阳段改扩建工程(方里村至X108)段时,我们将农民面临的困境考虑进去。”溧阳市交通工程建设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程罡介绍,因341省道施工,原中梅村委西徐电灌站、渠道被拆除,经村委会申请,建设单位为中梅村重新建设了更加实用、美观的灌排一体化电站。
周文明介绍,不同于原来的设施,新建的泵站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供水功能,电机由原来的45千瓦增加至75千瓦。原来每天供水约60亩,现每天供水可达120亩,大大提高了灌溉能力,为农民秋收秋种提供了保障。不仅如此,原灌溉站不具备排涝功能,依靠原有排涝站排水,500亩农田的排涝时间往往需要3至4天,特别是对刚播种的秧苗,会造成一定的伤害。现灌排一体化电站建成后,500亩农田排涝仅需一天时间,农田作物几乎不会再受伤害。此外,原有的渠道拆除后,新管道全部埋地敷设,还为村里提供了约40亩基本农田,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。
激活山景富民路
夏季的午后,在曹山通往瓦屋山的大道上,两侧树木参天,繁花相伴,装载着一张张笑脸的旅游车辆来回穿梭,时不时还有自行车或摩托车队驶过,留下一片欢声笑语在上空回荡。路通百业兴,341省道溧阳段改扩建工程(方里村至X108)段的建成通车,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,也激发了乡村旅游市场的活力,如今,每到周末,这里吸引来无数游客。
都说,自然生态好的地方往往交通不方便。回望过去的溧阳北片区,确实如此。这里依山傍水,生态资源极其丰富,但由于交通出行不便,长期以来,区域内只有一条南北方向的“1号公路”供游客通行。附近其余的“瓶颈路”“断头路”如同一张面纱遮住了这里的美景,阻碍了游客们前来探寻的脚步,也制约着当地的发展。为了打通北部的旅游路线,341省道溧阳段改扩建工程实施时,沿线串联上兴镇、竹箦镇、别桥镇等多个乡镇节点,同时与诸多南北向干线公路顺畅衔接,将原本分散游离的点状元素蝶变成全新的旅游优质资源,成为随手一拍都是风景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“别看现在这里旅游发展得这么好,之前来的人并不多。如今,路修好了,景色也更美了,周末游客源源不断地来这里打卡。”谈起公路带来的变化,神女湖附近的村民刘少全感慨不已。他笑着说:“现在,我也办起了农家乐,每天都会接到一些订餐电话,给我增添了一份稳定收入来源,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。”
“当公路连接优美山水田园风景,这里又开辟了旅游融合新路径。”溧阳市竹箦镇镇长朱伟介绍,这条大道串起沿路风景,引来四方游客。借助四通八达的公路,更多像瓦屋山一样原本隐匿于乡野山间的美丽景色被唤醒,溧阳北部区域旅游整盘棋被激活了。如今,借助于便利的交通,竹箦镇将“赛事经济”作为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新契机,举办了各类体育赛事,拉动了当地文旅消费经济。仅5月下旬举行的2024霞路相逢·商学院越野赛(溧阳站)就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千余名越野爱好者参加。
迎接产业提档加速路
一路通则百业畅。公路不仅蕴藏着新机遇,也昭示着大发展。从上空俯瞰,341省道溧阳段改扩建工程向西对接341省道南京段,向东连接341省道宜兴段,同时与诸多南北向干线公路衔接,打通溧阳与溧水的快速通道,有效填补了溧阳北部区域东西干线通道的空白,完善了区域干线路网结构,串联了沿线乡镇,带动了沿线产业经济发展。如今这条大道,路上有设施,路旁有风景,沿途有服务,沿线有产业。
不同于其他乡镇,竹箦镇不仅拥有农业与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,还是中国绿色铸造示范小镇。铸造业是保障装备制造业产业链、供应链的重要支撑,也是竹箦镇的传统支柱产业。在绿色铸造科技产业园内,集聚了全镇铸造企业12家,年铸件产量30余万吨,占当地铸件总产量的60%以上。
公路围着产业建,产业围着公路转。随着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成形,便利的交通不仅打破了区域的界限,也更好地串联起城乡。最近,朱伟正忙着对接即将落户的十多家大型铸造企业。提起落户竹箦的原因,企业家们纷纷表示:“竹箦镇不仅懂布局,交通也十分便利,特别是341省道溧阳段改扩建工程(方里村至X108)段通车后,物流更加畅通,产品运输更加方便,就业招工选择面也更广了。”
产业振兴,农民们的口袋也鼓起来了。朱伟介绍,凭借便利的交通优势,如今竹箦镇沿341省道溧阳段的6个村,村集体收入均超百万元,其中最为突出的姜下村,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,推进农旅融合发展,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、价值链,目前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达500万元。
“一条条道路的建设提质,成为乡村振兴加速器,提振了百姓对乡村振兴的底气和信心,推动当地产业驶入发展‘快车道’”。溧阳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作为连接城乡的“毛细血管”,341省道一头连着田间地头,一头连着县域城区,把一座座小山、一个个村庄、一片片产业串联起来。为确保公路建设的顺利推进,溧阳市财政局积极向上争取资金,截至2023年年底,已拨付补助资金21942万元。如今,这条道路畅通了区域交通循环,加速了人流、物流在城乡间流动,不仅成为安全出行的通达之路,更是托起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。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nminqi.com/jiangsusheng/2024-06-13/1060.html